- alex
- 2021-07-12 16:31:08
- 0次
别再给员工灌“能者多劳”的鸡汤了,有毒!
最近发现连续好几期都有学员在训练营的“绩效问答”环节中,提到与“能者多劳”相关的问题。大概意思是在单位中越优秀的员工,被领导分配的工作越多,因此产生的错误也会更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在年底绩效考核时可能因为数据的记录反而让“能者多劳”者产生“不公平”的感知,个人认为这是典型的“鞭打快牛”+“马太效应”。
先说“鞭打快牛”。一般来说,作为公司/部门领导都会对优秀的员工高看一眼,有工作也会优先想到他们,一方面来说是给了这些员工足够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工作完成的越好,领导就会安排更多的工作,但同时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相应也会更多,被领导责怪的频率也会越高。这时很容易让这类员工对工作、对领导甚至对公司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网上有专门针对“鞭打快牛”且阅读量很高的对策文章,也是从一个侧面对这种抵触情绪进行了佐证。
同时,这也是“马太效应”的一种体现。领导把临时产生的工作任务都交给了优秀的员工,越优秀的人因为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变得更优秀,但也可能会因为不堪重负而产生负面影响,如优秀人才的流失等。反观一开始能力可能欠缺或是装作什么都不会的员工,由于得不到锻炼,结果会变得更加不会干,员工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逐渐生出“混日子”的工作态度。长此以往,公司的人员整体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对于公司的绩效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针对于此,作为管理者而言,需要拒绝“能者多劳”的惯性思维,并及时调整和制定具体的任务分配原则,尽量给那些能力上有不足的员工一些具有挑战性且能够实现的工作。同时对其进行重点辅导,让他们能在工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上,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如此做不仅仅只是减轻了“能者多劳”者的工作压力,也是给自己的企业/部门这个木桶补齐了短板。
另外,在绩效管理中,有效的激励离不开物质激励,管理者需要审视公司的绩效分配机制,加大分配机制的差异性,让那些可能抱有“无所谓”态度的员工从收入上能够感知到工作量多少确实对自己的收入有强相关,至少能够通过这种差异对他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反之也可以针对表现优秀的员工加大奖励力度,以起到对其他员工激励的作用,尤其是对岗位不同的员工,这种差异是需要体现出来的,否则可能会对团队的文化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